- 2025-08-08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结婚 5 年才懂:好的婚姻不是搭伙,而是 “互相麻烦”
- 2025-08-02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信任和放手,允许孩子像花般成长!
- 2025-07-31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情绪|愤怒背后隐藏的思维逻辑……
- 2025-07-27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抑郁症患者,会无意识做哪些事情?
- 2025-07-23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提升心理弹性,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!
- 2025-06-28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有能力没动力,职业倦怠怎么办?
上周参加闺蜜聚会,身家千万的林姐红着眼眶说:“我现在住大别墅,开豪车,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可我宁愿回到以前租房子的日子 —— 那时候他会陪我吃路边摊,会在我生病时熬粥,现在呢?我们俩在同一个屋檐下,一天说不上三句话,家跟旅馆没两样。”
在场的几个闺蜜,大多家境优渥,却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困扰:有人说 “老公宁愿在公司加班,也不愿早点回家”,有人说 “孩子跟爸爸比跟我还陌生”,还有人说 “我们早就分房睡,连吵架的力气都没有了”。
她们不缺钱,不缺社会地位,却把婚姻过成了 “空壳”。起初我以为是 “有钱就容易变坏”,直到接触了更多案例才发现:那些 “不缺钱却把婚姻过糟” 的女人,都犯了同一个错 —— 用 “物质满足” 代替了 “情感经营”。
一、把 “给钱” 当 “爱”,却忘了他要的是 “陪伴”
“我给你钱,你想要什么就买什么,还不够吗?” 这是 32 岁的晓曼(化名)常对丈夫说的话。
晓曼和丈夫白手起家,现在开了三家公司,家里的钱多得花不完。可自从公司走上正轨,晓曼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:每天早出晚归,周末要么开会,要么去外地考察,连丈夫的生日,都是让助理订个蛋糕送回家。
丈夫曾跟她说:“我不需要你赚那么多钱,我想你多陪我吃顿饭,多跟我聊聊天。” 可晓曼却觉得丈夫 “不懂事”:“我这么拼,还不是为了这个家?你现在穿的、用的,哪一样不是我给你的?”
慢慢的,丈夫不再跟她提 “陪伴”,每天也很晚回家,有时候甚至住在公司。晓曼以为是丈夫 “变心了”,直到有一次,她提前回家,看到丈夫坐在沙发上,手里拿着他们刚结婚时的照片,眼眶红红的。
照片里,他们租在 10 平米的小房子里,晓曼煮了一碗面条,两个人分着吃,却笑得很开心。那一刻,晓曼突然想起:以前没钱的时候,她会陪丈夫看球赛,会在他加班时送夜宵,会跟他聊到深夜;现在有钱了,她却连跟他坐下来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。
她以为 “给钱” 就是 “爱”,以为 “物质满足” 就能让婚姻幸福,却忘了丈夫要的不是 “钱”,而是 “她的陪伴”—— 是吃饭时的聊天,是睡前的拥抱,是遇到问题时的一起面对。
就像晓曼后来跟我说的:“我以为我给了他最好的生活,却没想到,我把他最想要的‘我’,给弄丢了。”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
二、用 “物质” 养孩子,却忘了孩子要的是 “亲子时光”
“我给孩子报最好的补习班,买最贵的玩具,送他去最好的学校,他为什么还跟我不亲?” 这是 38 岁的莉姐(化名)的困惑。
莉姐是做服装生意的,常年在外地跑货,一年在家待不了两个月。孩子从小由保姆带大,莉姐觉得亏欠孩子,就用 “物质” 弥补:孩子想要什么玩具,不管多贵,她都立马买;孩子上补习班,她选最贵的,还请了两个家教;孩子生日,她会包一个大红包,让保姆带孩子去游乐园。
可孩子跟她却很陌生:每次她回家,孩子都躲在保姆身后,不敢跟她说话;她想抱孩子,孩子会推开她;她问孩子 “想妈妈吗”,孩子只会说 “想妈妈给我买的玩具”。
有一次,莉姐在家待了一周,想陪孩子玩,可孩子却一直抱着平板电脑玩游戏。莉姐生气地把平板摔了,孩子哭着说:“你从来都不陪我玩,只有平板陪我!”
莉姐当时就哭了。她以为 “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” 就是 “爱孩子”,却忘了孩子要的不是 “玩具”,不是 “红包”,而是 “妈妈的亲子时光”—— 是陪他搭积木,是给他讲故事,是在他摔倒时扶他起来,是在他开心时跟他一起笑。
后来莉姐减少了出差,每周都抽出两天时间陪孩子:陪他去公园玩,陪他做手工,陪他读绘本。慢慢的,孩子开始主动跟她分享学校的事,睡觉前会跟她说 “妈妈晚安”,甚至会抱着她的脖子说 “妈妈我喜欢你”。
莉姐才明白:婚姻里的 “孩子教育”,从来不是 “给钱就行”,而是需要 “父母的陪伴”。物质能给孩子带来暂时的快乐,可只有情感的滋养,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爱,才能让家庭充满温暖。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
三、用 “花钱解决问题”,却忘了婚姻要的是 “共同面对”
“家里的事,你找阿姨就行;孩子的事,你找老师就行;我的事,你别管。” 这是 40 岁的敏姐(化名)跟丈夫的相处模式。
敏姐家境优渥,结婚后就没上过班,每天的生活就是逛街、做美容、跟朋友聚会。家里的家务有阿姨做,孩子的学习有老师管,连换个灯泡,她都是打电话让物业来修。
丈夫曾跟她说:“我们一起装修一下房子吧,按照我们喜欢的风格来。” 可敏姐却觉得 “麻烦”:“我找个装修公司,你想要什么风格,跟他们说就行,不用我们费心。”
后来丈夫创业遇到困难,压力很大,想跟敏姐聊聊,敏姐却跟他说:“你缺钱就跟我说,我给你转过去,别跟我说这些烦心事,我听了头疼。”
慢慢的,丈夫不再跟敏姐说任何事:装修房子自己定风格,创业遇到问题自己扛,连生病都是自己去医院。敏姐以为是丈夫 “坚强”,直到有一次,她看到丈夫跟朋友聊天,说 “我跟我老婆,就像两个陌生人,她什么都不管,也什么都不懂”。
敏姐很委屈:“我不是不管,我是觉得花钱能解决的事,就不用麻烦他。我不想让他有压力,难道我错了吗?”
其实她没错,错的是她用 “花钱解决问题” 代替了 “共同面对”。婚姻不是 “一个人的独角戏”,而是 “两个人的搭伙过日子”—— 是装修房子时的一起商量,是遇到困难时的一起扛,是生病时的一起照顾,是开心时的一起分享。
就像敏姐后来意识到的:“以前我觉得‘不缺钱’就能把婚姻过好,现在才知道,婚姻需要的不是‘钱’,而是‘我们一起’。没有‘一起面对’,再有钱的婚姻,也只是一个空壳。”
写在最后:婚姻的 “幸福密码”,从来不是 “钱”
那些 “不缺钱却把婚姻过糟” 的女人,不是因为 “有钱”,而是因为她们误以为 “钱能解决所有问题”—— 用 “给钱” 代替 “陪伴”,用 “物质” 代替 “情感”,用 “花钱” 代替 “共同面对”。
可婚姻从来不是 “物质的堆砌”,而是 “情感的联结”。就像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的:“爱的本质,是给予,是关心,是责任,是尊重,是了解。” 这里的 “给予”,不是 “给钱”,而是 “给予时间”“给予陪伴”“给予理解”;这里的 “关心”,不是 “给物质”,而是 “关心他的情绪”“关心他的需求”“关心他的感受”。
你可以有钱,可以给家人最好的物质生活,但请别忘了:婚姻的幸福,需要你花时间陪爱人吃顿饭,需要你花心思陪孩子玩一会儿,需要你跟家人一起面对问题、一起分享快乐。
钱能买到房子,却买不到 “家的温暖”;钱能买到玩具,却买不到 “孩子的亲近”;钱能买到服务,却买不到 “爱人的真心”。
愿每个女人都能明白:婚姻的 “幸福密码”,从来不是 “钱”,而是 “你用心的陪伴和经营”。只有用情感滋养的婚姻,才能长久保鲜,才能真正让人感受到 “家” 的意义。